先天性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506379.html开这个订阅号的初衷是因为自己最近在如何做家庭保险规划方面做了些很详细的研究工作,一方面经历和识别了很多坑,另一方面确实也纠正了自己过往长期的无知和偏见。在研讨方案的过程里,我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网络上信息缺乏系统性过于零散,且真实性、客观性不足。甄别这些信息时,除了需要保险行业本身的知识,还需要医学、法务等等一系列知识。作为一个通过了法律从业资格考试,且具备注册会计师相关知识的金融从业人员,我也耗费了大量时间学习,与一些从事保险精算朋友、医生、律师沟通后,才形成了自己系统化的思考方式。有感于身边的朋友们时间价值都很高,所以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整理成文,希望能为大家节省时间,让朋友们少走弯路少踩坑。
写在阅读之前
“明白的买,买的明白”一直是我消费和投资的核心原则。明白的买,是指在进行投资和消费前,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明白的买”是选择恐惧症、冲动消费和买完后悔的克星,解决的是“我要什么”的问题。买的明白,是指进行投资和消费时,对购买标的充分了解,知道它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买的明白”解决的是“买错了、买贵了”的问题。坦白说,想做到“两个明白”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儿。但我个人一直认为,长期来说,我们很难享受自身认知之外的财富,也不可能管理好自己从未考虑到的风险。唯有保持谦逊,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系统的思考方式,“做个明白人”,才能真正的活得快乐、自在、心安。明白的买需要我们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准确的自我剖析,做好计划安排。买的明白需要我们投入时间检索市场信息,进行比对,这些无疑都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所以,这篇文章的定位是“硬核指南”,约需要约10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希望大家可以认真看完,我相信可以帮助大家系统化建立对保障性保险的客观认知,并理清自己的需求,节约大量搜集和辨识信息的时间。
一、我们配置保险的本质需求是什么?(定性)
我开始准备配置保险的契机是某次孩子生病。
小家伙刚到可以奶声奶气的叫“妈妈”的年龄,某次感冒鼻塞,多日未见好转,小家伙始终不可吃药,哄到精疲力竭的我们决定使用滴管强行喂药。我从背后抱住她,固定住小家伙的四肢,捏住嘴,他妈一管一管的将融水的药灌下去。小家伙眼睁睁看着他妈灌药,全程呼天抢地,鼻涕眼泪糊一脸。我们又心疼,又好气,又好笑,五味杂陈。
终于喂完,小家伙哭到声音沙哑,我原以为她会躲开我们两个“施暴者”一段时间。可当我松开手,小家伙一边哭,一边快速的爬起来,张开双手,呼唤妈妈的拥抱。
这一刻,我的家庭责任意识,觉醒了。
我突然意识到,人生中第一次,有另一个生命无条件的,完全依赖于我。如同父母爱孩子,孩子也一样,毫无选择的需要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需要照顾她,保护她。
人的成长都是如此,我的父母如此呵护我们,直到我们慢慢长大,学识、见识、决策能力、收入慢慢超过父母,从他们手中接下接力棒,为这个家庭创造收入,奠定更好的生活环境,陪伴家人,共同面对困难和快乐。这种责任一直持续到我们这一代人,父母百年,孩子长大独立生活,又传承给下一代人。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风险,有一些挑战是需要我们挑战和积极应对的,比如职业规划、创造收入、主动投资管理等等。另一些风险则需要我们被动管理,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比如意外、疾病等等。应对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好风险管理方案,确保在风险发生时,我们依然可以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让家庭生活可以平稳的延续下去。
配置保险,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方式,“风险转移”。这种方式没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只是将风险发生后的财务损失转移给了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代替”我们完成家庭的财务责任。
学过《风险管理》的小伙伴都知道,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得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处理的。简单把风险分为如下四类:
高频高损的风险,一般咱们都采用风险规避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明知道酒驾很可能出车祸或者被刑事处罚,就不要酒后开车。
低频低损的风险,不影响生活,也承担的起,所以一般通过预留一部分准备金的方式自己承担风险,这种管理方法叫做“风险自留”。
高频低损的风险,通过风险控制的方式来降低发生频率是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宝宝玩耍难免磕磕碰碰,咱就给家里尖锐的家具角包上防护垫,大人时刻照看在宝宝身边。
低频高损的风险,风险转移是最佳手段。因为发生频率本身很低,风险控制的边际效用不足。重疾、意外导致伤残、身故这些风险本身也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法规避。同时,这些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太大,自己承担会被极大的改变生活状态,所以尽管概率低,但不适合用风险自留的方式处理。所以,将风险带来的损失转移,是最佳管理方案。
那么生活里常见与家庭相关的风险有哪些呢?我简单做了个分类:
除了感冒发烧这种小病小痛我们既可以通过风险自留,也可以通过含门诊责任的中高端医疗险来解决外。因疾病导致的重病、身故和因意外导致的医疗、伤残和身故都建议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进行处理。
罗里吧嗦一堆,这对咱们配不配保险,配什么保险有啥意义?
有,而且挺重要。因为只有咱们牢牢把握了这个原则,做很多细节判断时才会少纠结,也减少错误的观点或期待。比如:
“我身体特别好,所以不需要考虑购置重疾保险。”每个人的风险偏好确实不同,个人选择也无可厚非,不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不是用风险自留的方式应对了低频高损的风险呢?赶上墨菲定律发作,真遇到了怎么办?
“孩子是心头肉,老人出险的概率高,先给孩子、老人买保险”,风险转移不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只是转移了家庭的财务损失,谁出险给家庭带来的财务损失大优先保谁。老人和孩子因为不承担家庭收入责任,出险只是增加医疗支出,可是家里顶梁柱出险,就会同时面对收入中断和医疗支出,所以应该优先保收入来源。
“能不能选择返还型保险,虽然贵个5-10倍,但买完之后没出险可以把保费退给我。”咱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转移风险,而不是做投资,返还型保险的逻辑是拿您给他的保费利息的一部分作为风险保费去给你配置保障型保险。价格贵不说,风险转移的效果还差,典型买椟还珠。
很多观点或者想法,都可以通过这个本源性的原则来衍生思考和回答,这儿先不展开啰嗦,后面分小专题写。
总结:配置保障性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生活中低频高损的风险带来的损失,使我们在风险发生时,依然可以履行家庭责任。在遇到具体问题判断时,建议问问自己,我是为了转移谁的家庭责任?转移什么风险损失?有没有必要转移?很多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二、我们配置保险的具体需求(定量)
保险的种类繁多,为便于阅读,在这儿先集中阐述人身类的保障型保险。
1、寿险——应对突然身故的风险(履行家庭责任)
(1)保险责任:
在保障期间内,被保人身故或全残,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付一笔补偿金给受益人,留给父母、配偶及孩子一笔生活保障的费用。
()转移的谁的什么风险损失:
转移“家庭主要收入者”在承担家庭收入责任期间,身故、全残导致家庭收入大幅降低的损失。
家庭主要收入者:承担收入责任多的成员多配,收入少的成员少配置,不承担收入责任的成员不配置。所以,一般情况下,没必要给孩子配置寿险,因为小孩不承担家庭收入责任。
承担家庭收入的责任期间:一般建议保到60岁-70岁,因为超70岁通常不会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责任承担者了,说白了就是人走了对家庭的财务影响没那么大了。
终身寿险更多的作用是传承资产,因为人固有一死,必赔,所以相比于定期寿险,同样的保额,保费要高很多。回本溯源,如果是为了转移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定期寿险。
()转移多少风险(如何确定保额):
保额并不是越高也好,毕竟转移是有成本的,咱不是靠保障型保险发家致富,需要根据出险后的具体情境,核算保额,需要多少配置多少。
寿险是家庭成员不幸离世后,留给家人的一笔生活保障费用。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每个家庭夫妻承担的责任往往是不同,这些费用也是双方分摊的,所以算出总额后,可以按照双方收入占比,分摊到每个人。比如计算出总保额万,丈夫收入:妻子收入=6:4,那么丈夫建议配置40万保额,妻子购置万保额。
寿险体现是最底层的家庭责任,是会伴随着人生阶段实时变化的,比如大学毕业独立生活、结婚、生子、贷款购入房产、车产等等,都会导致相关责任发生变化,因此每当这些大事儿发生,我们都可以考虑针对保额进行相应调整。
算保额时比较难算的孩子教育费用,我帮忙整理一份,每个家庭可能不同,仅供大家参考调整。
(4)选择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