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重点
※当真相难以辨明,众筹不再奏效
※当成本远高收益,互助计划两难
※当风险可以转移,商保粉墨登场
01
人生最大困难:失业、上学、就医
如果你问一个人,人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是高考吗?对于学生或许是。
是择偶吗?对于青春期的恋人或许是。
但人到中年,真正的困难或许莫过于失业、教育与医疗:
(1)一旦失业,将中断个人乃至家庭的现金流,特别是家庭经济支柱的失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家庭都很有可能入不敷出(当然家里有矿或者是二代的咱们另篇论述);
(2)孩子上学,学区房成为了压在年轻父母身上的大山,孩子不能上好的学校就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没有好的工作,然后······恶性循环?
(3)老人看病,家里一人重疾,全家跟着着急,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任何一场重疾都足以击垮一个标准的中国中产家庭,而在一线城市一场大病更是会对一个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之前传遍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可见一斑。
所以除了失业,对于一个人最大的人生困难不外乎让孩子上学和给老人看病。今天我们重点来看看家庭成员一旦有人罹患大病,真正的保障是什么?
02
众筹更加愁,体面不再有
提到看病,大家首先自然想到的就是医保,有社会保险兜底,保障每一个国民都能治病、能看得起病,此外还有团体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对于团体险要看各单位的不同情况,有些单位团体险属于工作福利,有些单位可能没有。团险的特点是针对特定人群、保费较低、保额持平。对于商业医疗保险则依据个人的家庭架构和财务状况和对保险的具体需求来确定,此外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也有人开始使用众筹模式来筹集看病费用,或者在大型互联网科技平台加入微保或相互宝等互助计划中,对于这一类产品,很多人都怀着“没病就当做慈善,有病也多少能有点保障”的心态,但这样可能是“极其危险”的。
能否通过水滴筹或者相互宝来解决当前急迫的看病问题且不说,一旦募集远未达到一定数额或者被拒保,对于一般普通家庭可能就难渡此劫了。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中年教师罹患脑瘤,拒绝家人网上众筹
金先生去年八月突发恶性脑肿瘤,实施开颅手术后继续实施了近半年时间的化疗,同时配合进口药物治疗。期间除去医疗保险,还需自费近30万。
因为医保并非无限制报销,它有国家规定的药品目录,而很多进口药物也大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最后金先生感叹自己忙了一辈子工作,以为自己身体健健康康,离六十岁还有十好几年,平时忙于工作也没想过及时配置保险,且因为异地转保面临了诸多麻烦,金太太问金先生是否可以让孩子在网上做一个众筹?金先生一口否决,认为社会捐助的最后一丝希望最好不要轻易动用,宁愿顺其自然地“走”,也不想丧失做人的最后一点体面。最后无奈只能选择放弃治疗。
而随着众筹的一些丑闻爆出,国民的善心被消费,当大家的朋友圈不断出现大病众筹的时候,不知道是该伸手还是保持沉默,很多时候或许大家不是不愿帮助,而是当善心被欺骗,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没能获得帮助,而靠各类众筹发家致富倒是有好些个典型,当真相难以识别,更多的人或许就只能保持沉默,而众筹也就很少再能实现它预定的目标,以致有人感慨“站着投保,或许比跪着筹款更有尊严。”
03
互助计划是慈善,保障还需靠自己
而当众筹不再能够解决一个中产家庭的大病困境,人们开始把视角转向“相互宝”,一项以极低价格就能参与的互助计划,用户一年只需要一顿午餐的价格就能为自己潜在不确定性的的大病来保驾护航。
相互宝设计的初衷理念是很好的,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但随着相互宝费用的不断提升,用户退出的数量也在增加,前段时间微博上“小草”母亲的经历也让相互宝再次走上风口浪尖而受到诟病。
截至6月22日,已经有1.06亿人加入了相互宝,只要属于相互宝的合格用户,若罹患恶性肿瘤和99种重疾以及特定罕见病,则可最高获得30万的互助金,首月零元加入,后续依据受助人需要进行分摊,一期也就几块钱,且相互宝承诺一年不超过元,对于相互宝,我们其实本不应有太高的期许,它“帮助他人、守护自己”其实是很好的慈善互助理念,因为相互宝的本质就不是保险,法律上应属于赠与。
当然,大家加入相互宝的初衷也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顿饭钱权当做了慈善也未尝不可,但大家质疑的是在8%的管理费之外,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是否真正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机械审核百般刁难“出事的加入人”,平摊到每个人人头上的数或许不大,但上亿人的累积就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大家自然希望能够尽其所用,而不是自己善心变成了资本镰刀下的韭菜。
所以,加入了相互宝,认可他的理念,以善心帮助了他人,同时用一点小钱为自己有了一份基础保障,其实未尝不可。但若想单纯以相互宝的形式来解决未来漫长人生中自己和家人可能遭遇的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对于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或许可能过于天真简单了些。
真正能够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保障的只有自己,这也是大家努力工作挣钱的意义:能够很好地保护家人,守护自己在乎的东西。但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又是必然事件,医院的大概都经历过排队大半天看病五分钟的时刻,而长大的你或许更不希望当父母不幸患病时,自己四处找人还是得不到一张床位,更不希望陷入大病困境时本能拯救却因为经济储备不够而不得不放弃治疗。
04
消费商业保险,转移人生风险
那么还有解决办法吗?当然有,通过商业保险中的医疗险和重疾险将风险提前转移给保险公司。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去推销某家保险公司的某款产品,只是希望大家在家庭不幸遭遇大病时,自己能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和权利。
很多人对于消费型保险非常排斥,特别是父母上一辈的观念总认为每年送一些钱给保险公司是一件“很亏”的事情,而倾向于去购买那种返本类型的保险,特别是一些代理人宣传的,既能回本又能获得保障的“明星保险产品”,但这一类大多都是两全类型的保险,也就是俗称的生死都赔,同时附加一份疾病险,但需要知道的是,两全险附加的疾病险的保额是很低的,根本达不到覆盖一场大病所需的治疗费,而随着货币贬值及通胀速度,当二十年后甚至更长时间才取回这笔钱时,现价已经远不如当年。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配置保险时,如果没有配齐意外、重疾和医疗三类之前,不要提前去配置人寿保险,特别是两全类型的保险,往往花了钱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以某款保至70岁的重疾险产品为例(具体哪款大家可以网上搜或咨询保险经纪人,为避免代销嫌疑笔者不予推荐任何具体产品),附加了癌症二次赔付和心血管疾病二次保障,而我们每年缴纳固定保费给保险公司,如果直到70岁都没有发生任何保险合同上约定的疾病,该份保险产品就属于消费品被消费掉了,如果不幸出险则依合同赔付,大家需要转变的观念是,并非我给保险公司送了多少钱,而是我通过购买它的产品,将我未来人生的疾病风险大部分转嫁给了保险公司,而作为对价我需要支付一定的保费。
其实笔者一直主张我们购买重疾的目的就是要让它打水漂消费掉,从而获得余生的安康和稳定,而且重疾并不是我们想买就能买的,它的核保规则很严格,如果隐瞒身体状况,日后出险很可能会被拒保,而年龄越大保费越高,且很多重疾险产品当被保险人超过50或者55周岁时可能就不予承保了,趁着年轻身体好时为自己多一份未来的保障,为家人尽一份应有的责任,还是尽可能地早日配齐意外、重疾、医疗和定寿几类保险。
当然对于上了年纪的父母,如果身体并无大样,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可以为他们配选一份中高端医疗险,可以让父母在日后就医中能够不用再急着赶着忍痛去排队,医院的特需部、医院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以及更快的康复速度。
本文撰稿:
陈科*:广东融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补寒丹:融关家族财富创始人、律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