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最近各家保险公司都在上报去年四季度的数据,最主要的是综合偿付能力、核心偿付能力和风险综合评级三个指标。
其中风险综合评级是按ABCD分的。
所以大家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溜儿的保险公司被ABCD安排了个明明白白,那这些曾经或目前被监管评级为C的公司,它家产品还能不能买呢?
老话说,冤有头债有主。
保险公司还行不行,要往前找原因。
打个比方,
有个学霸,某次考试考了班里倒数第一。
大家第一反应,他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是不是没参加考试?
还是参加了考试,但拉肚子拉了一个小时?
或者是家里发生意外没好好考试?
总之大家一定会找原因。
而这是风险综合评级的标准,
A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B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C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较大的公司。D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严重的公司。
可以看出来,风险评级跟很多因素有关。
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保险公司的故意行为。
比如,某家保险公司,去年12月份还在上线新产品,明明1月底全部老重疾下架,满打满算也只能卖两个月,而产品是有成本的,要是没卖出一定规模,那保险公司就是亏损的。
你们说这样场景下,它在搞什么?
其实就是亏本赚吆喝。
虽然有保险公司这么干,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如果长期来看,要是一家公司的大部分产品都以成本价左右销售,那势必会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
这么一想,是不是评C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有的保险公司评C,可能是暂时的,是过去的一个季度采用了过于激进的销售策略。
但说归说,评C还是很丢脸的。
前三个季度,将近家保险公司,C类只有3家、5家、5家,D类只有1家、1家、1家。
而且只有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的保险公司才叫『偿付能力达标公司』。
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一项不符合,那『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这项帽子,保险公司都得再戴一个季度。
另外两个指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主要说的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去年第三季度,寿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的前10,
1、华汇人寿,.96%2、友邦保险,.08%3、北京人寿,.00%4、中美联泰,.00%5、民生人寿,.00%6、国宝人寿,.39%7、新华保险,.66%8、恒安标准,.00%9、中宏人寿,.87%10、人保寿险,.52%
其中,国宝人寿年才成立,当然有的是钱用来偿还债务,因为它还没有卖出去多少保单呢。
很多公司,知名度也都不太高的样子。
而且这两个指标,在今年还会有所调整,会影响保险公司对核心资产的认定,等调整完毕后,寿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下降。
所以大家买保险,没必要过于追求这些指标的高低,一定要排名靠前才选择。
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保险公司产品做好的同时,经营也要跟上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但如果不行,反正我是产品优先。
产品好不好,跟咱有关,咱是直接受益人。
而保险公司牛逼不牛逼,跟咱无关,股东是直接受益人。
至于理赔,同样跟大小无关。
因为没有保险公司敢在理赔这件事上开玩笑,该赔的不赔,故意压着投保人的钱不给。
别小瞧国内监管的铁拳。
而且那些拒赔的案子,很多不是带病投保,就是没达到理赔标准,只要咱不是当事人,理性都会觉得保险公司拒赔合理的那种。
偶尔有那种双方都有道理,比如,保险公司觉得没达到理赔标准,消费者觉得达到了的纠纷案例,在实际判决中,法院都会判消费者胜诉。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保险公司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你要硬说保险公司的大小,有什么区别的话,我想就是人数了。
比如平安这种大家伙,不管线上线下,只要你想找,你总能找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要是文章提到平安,甭管好坏,一准儿会有代理人出现,比大姨妈都准时。
而信泰人寿、昆仑健康,我推荐它们产品这么多次,也不说来个人给我结下广告费。
而人多的好处,就是在消费者因为疾病、意外抽不开身、心力俱疲的时候,有个人帮着自己跑上跑下,虽然增加不了理赔概率,但也起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这大概就是他们所说的服务吧。
这篇应该多少能打消一些大家对“小”公司的顾虑。
如果你终于过了心里这个坎,那我要提醒你,老重疾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不多了。
受制于来自监管的压力,
新定义下的保险公司,十有八九不会再推出高性价比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