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
有人说,20岁那年,江湖是鲜衣怒马,还有一朝看尽长安花;30岁那年,江湖是衣食住行,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杨琳晗今年27岁。3年来,重疾险、意外险、大病险、百万医疗险被她配了个齐。她笑称自己是“百万傍身”的人,即便出个啥岔子,好歹还有万元能马上送到家人手里。
随着第一批90后正式步入30岁阵营,不敢穷、不敢生病成了某种“共识”,似乎稍一出错,安全感就会旋即崩塌。微博上有一个讨论话题,#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讨论人数高达10.8万人次。
因为惜命,继火锅配酵素、保温杯配枸杞之后,“保险”二字被年轻人列入了生活清单,“一边穷到吃土,一边给‘安全感’买单”。
“好歹是百万身家的人”
和老年人买保健品一样,年轻人买保险,图个安全感。
3年前,24岁的杨琳晗在深圳工作,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朋友。第二次见面,杨琳晗就从对方那里购买了重疾险,每年缴费3万多元,连续缴30年。
“也没有太了解(重疾险),看病花费在10万元以上的应该就是重疾了吧,比如开胸开颅手术、心脏搭桥手术。”联想到之前父亲出车祸时需要家里先垫付医药费,再按比例报销,以及患病的亲戚在朋友圈众筹,杨琳晗觉得,买个保险,好歹不至于因病致贫。
从深圳回到西安老家后,杨琳晗又陆续配齐了医疗险、大病险、百万医疗险、意外险等等,所有加起来,一年的保费总额接近4万元,占到她工资的1/4。
90后,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但随着父母陆续进入退休年龄,他们开始发现,自己成了父母养老的“第一责任人”,“随时准备承担责任”成了常态。购买保险,成了他们兜底人生、转移风险的某种手段。
根据中国新经济研究院发布的《90后保障报告》,有八成的90后认为保险可以提升安全感,超过一半的受访90后认为,除了医保社保之外,一个人至少需要3份以上的商业保险。
今年25岁的方佩婷也给自己配置了重疾险、意外险、百万医疗险和财险,但与杨琳晗不同的是,方佩婷的父母表示很支持。方佩婷大二那年,妈妈的保险销售推荐方佩婷买重疾险,60年期限,每年缴元。“人嘛,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方佩婷说。
石先生(知乎名“肆大财子”)从事保险行业已9年有余,据他介绍,平日里接触到的客户以年轻白领为主,主要偏城市中产。“在缴纳社保的基础上,大家最常购买的是百万医疗险和意外险,价格便宜、门槛低。”知乎保险大V李元霸说,